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国务院关于废止第二批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5:26:02  浏览:8557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关于废止第二批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废止第二批涉外法规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



为了加快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务院关于清理涉外法规的部署和要求,对国务院发布或者批准发布的现行涉外方面的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以下简称法规)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来的第二批应予废止的法规12件,经
国务院清理涉外法规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法制局逐件复查,国务院审议,决定予以废止(法规名称见附件一)。
同时清理出来的第二批自行失效的法规16件,也经国务院清理涉外法规领导小组和国务院法制局逐件复查,现一并附后(法规名称见附件二),以便各地区、各部门全面了解已失效的涉外法规的情况,利于工作。
附件:一、第二批应予废止的涉外法规目录(12件)
二、第二批自行失效的涉外法规目录(16件)

附件一:第二批应予废止的涉外法规目录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 |国务院关于海关人|1958年2月27日 |〔1958〕政内罗字 |已被1987年1月22日 |
| |身检查问题的报告| |32号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
| |的批复 | | |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 |
| | | |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 | | | |海关法》所代替。 |
|--|--------|-----------|------------|--------------|
|2 |国务院关于严格履|1973年6月26日 |国发〔1973〕76号 |与1988年2月26日国 |
| |行出口商品合同的| | |务院发布的《国务院 |
| |通知 | | |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 |
| | | | |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 |
| | | | |题的规定》等法规有 |
| | | | |抵触。 |
|--|--------|-----------|------------|--------------|
|3 |外国登山团体来华|国务院批准, |〔1979〕体军字108|已被1981年1月14日 |
| |登山的规定(试行)|1979年9月20日国|号 |国家体委发布的《外 |
| | |家体委、国家旅 | |国登山或登山旅游团 |
| | |游总局发布 | |体来华登山的规定》 |
| | | | |所代替 |
|--|--------|-----------|------------|--------------|
|4 |对外国登山团体来|国务院批准, |〔1979〕体军字108|已被1981年1月14日 |
| |华登山收取费用的|1979年9月20日国|号 |国家体委发布的《外 |
| |办法(试行) |家体委、国家旅 | |国登山或登山旅游团 |
| | |游总局发布 | |体来华收取费用的办 |
| | | | |法》所代替。 |
|--|--------|-----------|------------|--------------|
|5 |国务院批转国家物|1980年1月21日 |国发〔1980〕22号 |已被1985年10月23日 |
| |价总局关于对华 | | |国务院批准,国家旅 |
| |侨、港澳同胞、台| | |游局、国家物价局发 |
| |湾同胞及中国血统| | |布的《中国国际旅游 |
| |外籍人探亲旅游服| | |价格管理暂行规定》 |
| |务收费座谈会情况| | |所代替。 |
| |的报告的通知 | | |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6 |国务院批转外贸 |1980年4月22日 |国发〔1980〕94号 |已被1985年11月22日 |
| |部、公安部、外交| |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 |
| |部关于修订邀请外| | |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
| |国商人入境审批权| | |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
| |限的请示的通知 | | |公民出境入境管 |
| | | | |理法》、《中华人民共 |
| | | | |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 |
| | | | |管理法》及1986年12 |
| | | | |月国务院批准,公安 |
| | | | |部等部门发布的《中 |
| | | | |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 |
| | | | |境入境管理法实施 |
| | | | |细则》、《中华人民共 |
| | | | |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 |
| | | | |管理法实施细则》所 |
| | | | |代替。 |
|--|--------|-----------|------------|--------------|
|7 |国务院批准外经 |1980年10月4日 |〔1980〕外经请示 |已被1987年6月9日民 |
| |部、民政部、外交| |六字第077号 |政部、经贸部、外交 |
| |部关于接受联合国| | |部印发《关于调整接 |
| |救灾署授助的请示| | |受国际救灾授助方针 |
| |的通知 | | |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
| | | | |所代替。 |
|--|--------|-----------|------------|--------------|
|8 |国务院关于解决涤|1981年5月15日 |国发〔1981〕84号 |已被1987年12月23日 |
| |棉布出口高亏和来| | |国办发〔1987〕80号文 |
| |料加工问题的通知|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
| | | | |经贸部关于抓住有利 |
| | | | |时机进一步发展来料 |
| | | | |加工装配等业务请示 |
| | | | |的通知》所代替。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3年5月21日 |国办发〔1983〕38 |已被1985年11月25日 |
| |外事活动中购买飞| |号 |国发〔1985〕133号文 |
| |机票和安全检查问| | |《国务院批转公安 |
| |题的通知 | | |部、民航局关于简化 |
| | | | |购买国内飞机票手续 |
| | | | |问题的请示的通知》 |
| | | | |所代替。 |
|--|--------|-----------|------------|--------------|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83年5月26日 |国办发〔1983〕41 |已被1985年11月25日 |
| |执行《国务院关于| |号 |国发〔1985〕133号文 |
| |加强防止劫机和安| | |《国务院批转公安 |
| |全保卫工作的命 | | |部、民航局关于简化 |
| |令》中若干具体问| | |购买国内飞机票手续 |
| |题的通知 | | |问题的请示的通知》所代替 |
|--|--------|-----------|------------|--------------|
|11|国务院批转对外经|1983年8月5日 |国发〔1983〕121号|已被1985年10月19日 |
| |济贸易部关于大力| | |国发〔1985〕128号文 |
| |扩大机电产品出口| | |《国务院批转国家计 |
| |问题的报告的通知| | |委等部门关于扩大机 |
| | | | |电产品出口报告的 |
| | | | |通知》所代替。 |
|--|--------|-----------|------------|--------------|
|12|关于接待外国文教|1984年7月24日国|国办发〔1984〕58 |已被1988年4月9日外 |
| |专家费用开支标准|务院办公厅发布 |号 |专发〔1988〕85号文 |
| |的规定 | | |《外国专家局、财政 |
| | | | |部、国家科委关于修 |
| | | | |订接待外国专家费用 |
| | | | |开支标准的通知》所 |
| | | | |代替。 |
-----------------------------------------------------

附件二:第二批宣布自行失效的涉外法规目录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失效理由 |
|--|--------|-----------|------------|--------------|
|1 |国务院、中央军委|1973年12月17日|国发〔1973〕182号|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关于加强对外开放| | |定,自行失效。 |
| |机场和国际班机安| | | |
| |全保卫工作的指示| | | |
|--|--------|-----------|------------|--------------|
|2 |国务院批转国家物|1979年9月10日 |国发〔1979〕230号|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价总局、商业部、| | |定,自行失效。 |
| |中国旅行游览事业| | | |
| |管理总局关于涉外| | | |
| |价格座谈会情况的| | | |
| |报告的通知 | | | |
|--|--------|-----------|------------|--------------|
|3 |国务院批转国家进|1980年5月28日 |国发〔1980〕45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出口委关于京、 | | |定,自行失效。 |
| |津、沪三市第二次| | | |
| |出口工作座谈会的| | | |
| |报告的通知 | | | |
|--|--------|-----------|------------|--------------|
|4 |国务院批转国家物|1980年6月2日 |国发〔1980〕150号|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价总局关于当前涉| | |定,自行失效。 |
| |外价格存在问题和| | | |
| |解决意见的报告的| | | |
| |通知 | | | |
|--|--------|-----------|------------|--------------|
|5 |出口工业品专厂试|国务院批准, |〔80〕进出出字第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行办法 |1980年8月10日国|041号 |定,自行失效。 |
| | |家进出口委发出 | |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6 |出口农副产品生产|国务院批准, |〔80〕进出出字第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基地试行办法 |1980年8月19日国|041号 |定,自行失效。 |
| | |家进出口委发布 | | |
|--|--------|-----------|------------|--------------|
|7 |国务院关于立即制|1980年9月5日 |国发〔1980〕229号|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止非法买卖走私进| | |定,自行失效。 |
| |口物品的通知 | | | |
|--|--------|-----------|------------|--------------|
|8 |国务院、中央军委|1981年3月30日 |〔1981〕6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关于坚决打击走私| | |定,自行失效。 |
| |活动的指示 | | | |
|--|--------|-----------|------------|--------------|
|9 |中共中央、国务院|1981年8月3日 |中发〔1981〕29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批转《东南沿海三| | |定,自行失效。 |
| |省第二次打击走私| | | |
| |工作会议纪要》的| | | |
| |通知 | | | |
|--|--------|-----------|------------|--------------|
|10|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1年12月10日| |适用期已过,自行失 |
| |共青团中央中国旅| | |效。 |
| |游总局关于共青团| | | |
| |经营对外旅游业务| | | |
| |问题的报告的通知| | | |
|--|--------|-----------|------------|--------------|
|11|国务院批转第五次|1983年3月5日 |国发〔1983〕32号 |适用期已过,自行失 |
| |全国港口外贸运输| | |效。 |
| |计划平衡会议纪要| | | |
| |的通知 | | | |
-----------------------------------------------------

-----------------------------------------------------
|序号| 法规名称 | 发布机关及日期 | 发文字号 | 废止理由 |
|--|--------|-----------|------------|--------------|
|12|国务院批转《东南|1984年11月25日|国发〔1984〕167号|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沿海三省第四次打| | |定,自行失效。 |
| |击走私工作会议纪| | | |
| |要》的通知 | | | |
|--|--------|-----------|------------|--------------|
|13|国务院批转国家旅|1985年1月31日 |国发〔1985〕14号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游局关于当前旅游| | |定,自行失效。 |
| |体制改革几个问题| | | |
| |的报告的通知 | | | |
|--|--------|-----------|------------|--------------|
|14|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5年3月28日 |国办发〔1985〕26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纺织工业部、对外| |号 |定,自行失效。 |
| |经济贸易部贯彻国| | | |
| |务院《关于纺织品| | | |
| |进出口若干问题的| | | |
| |规定》实施意见的| | | |
| |请示的通知 | | | |
|--|--------|-----------|------------|--------------|
|1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5年4月21日 |国办发〔1985〕35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国家旅游局关于纠| |号 |定,自行失效。 |
| |正旅游系统不正之| | | |
| |风的报告的通知 | | | |
|--|--------|-----------|------------|--------------|
|1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1986年6月25日 |国办发〔1986〕52 |适应当时情况的规 |
| |《东南沿海三省第| |号 |定,自行失效。 |
| |五次打击走私工作| | | |
| |会议纪要》的通知| | | |
-----------------------------------------------------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NNULMENT OF THESECOND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CIRCULAR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ANNULMENT OF THE
SECOND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September 27, 1988)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astal areas,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oriented economy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our country, the
departments concerned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lanning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have undertaken the sorting
out of the existing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s well as other legal
documents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regulations", for short),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Council or promulgated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At present, the second batch of twelve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en sorted out and should be annulled, have been re-examined, piece
by piece, by the Leading Group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jointly with the Bur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it is decided to announce the
annulment of the aforesaid regulations (See Annex I for the titles of the
aforesaid regu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second batch of sixteen
regulations, which have become invalid automatically, have also been
sorted out and reexamined, piece by piece, by the Leading Group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for the Sorting Out of Regulations jointly with the Bur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now these sixteen invalid
regulations (See Annex II for their titles) are also included here as
Annex II in order to help various regions and departments concerned obtain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dition of those invalid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thereby facilitating their work.
Annex I: A Catalogue of the Second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
Related Matters Which Should be Annulled (12 pieces)
Annex II: A Catalogue of the Second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Which Have Become Invalid Automatically (16
pieces)

Annex I
A CATALOGUE OF THE SECOND BATCH OF REGULATIONS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WHICH SHOULD BE ANNULLED

|======|=======================|=============|=============|===========================|
|Serial|The Title of the |Organ and |Serial |Reasons for Annulment |
|Number| Regulations |Date of Pro- |Number of | |
| | |mulgation |Outgoing | |
| | | |Document | |
|======|=======================|=============|=============|===========================|
| 1 |A Written Reply of the |February |(1958) State |Replaced by "The Cus- |
| |State Council to the |27, 1958 |Council, |toms Law of the People's |
| |Report Concerning | |No. 32 |Republic of China," |
| |the Problem of Per- | | |adopted by the 19th Ses- |
| |sonal Inspection at | | |sion of the Standing |
| |the Customs | | |Committee of the 6th Na- |
| | | | |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 | | | |on January 22, 1987 |
|------|-----------------------|-------------|-------------|---------------------------|
| 2 |Notice of the State |June 26, |(1973) State |Annulled because it is in |
| |Council Concerning |1973 |Council, |conflict with "Provisions |
| |the Strict Implementa- | |No. 76 |of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tion of Contracts for | | |cerning the Speeding Up |
| |Export Commodities | | |and Deepening of the |
| | | | |Reform in the Systems of |
| | | | |Foreign Trade |
|------|-----------------------|-------------|-------------|---------------------------|
| 3 |Provisions Concern- |Approved |(1979) |Replaced by "Provisions |
| |ing Foreign Moun- |by the |No. 108 |Concerning Foreign |
| |taineering Parties |State Coun- | |Mountaineering Parties |
| |Coming to China for |cil; and | |or Mountaineering and |
| |Mountaineering (On |promul- | |Tourism Parties Coming |
| |Trial Implementation) |gated by | |to China for Moun- |
| | |the State | |taineering", promulgated |
| | |Physical | |by the State Physical |
| | |Culture | |Culture and Sports Com- |
| | |and Sports | |mission on January 14, |
| | |Commis- | |1981 |
| | |sion and | | |
| | |the Na- | | |
| | |tional | | |
| | |Tourism | | |
| | |Administra- | | |
| | |tion on | | |
| | |September | | |
| | |20, 1979 | | |
|======|=======================|=============|=============|===========================|

|======|=======================|=============|=============|===========================|
| 4 |Procedures for the |Approved |(1979) |Replaced by "Procedures |
| |Collection of Fees |by the |No. 108 |for the Collection of Fees |
| |from Foreign Moun- | State Coun- | | from Foreign Moun- |
| |taineering Parties |cil; and | |taineering Parties or |
| |Coming to China for |promul- | |Mountaineering and |
| |Mountaineering (On |gated by | |Tourist Parties Coming |
| |Trial Implementation) |the State | |to China for Moun- |
| | |Physical | |taineering", promulgated |
| | |Culture | |by the State Physical |
| | |and Sports | |Culture and Sports Com- |
| | |Commis- | |mission on January 14, |
| | |sion and | |1981 |
| | |the Na- | | |
| | |tional | | |
| | |Tourism | | |
| | |Administra- | | |
| | |tion | | |
|------|-----------------------|-------------|-------------|---------------------------|
| 5 |Approval and Trans- |January 21, |(1980) State |Replaced by "Interim |
| |mission by the State |1980 |Council |Provisions Concerning |
| |Council of a Report | |No. 22 |the Administration of |
| |Submitted by the | | |Prices for International |
| |State Administration | | |Tourism in China" ap- |
| |for Commodity Prices | | |proved by the State |
| |Concerning the Fo- | | |Council and promulgated |
| |rum on the Collection | | |by the National Tourism |
| |of Services Fees from | | |Administration and the |
| |Overseas Chinese, | |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
| |Compatriots from | | |Commodity Prices on |
| |Hong Kong, Macao, | | |October 23, 1985 |
| |and Taiwan as well as | | | |
| |Foreigners of Chinese | | | |
| |Descent Coming to | | | |
| |China's Mainland for | | | |
| |Visiting Relatives or | | | |
| |for Sightseeing | | | |
|======|=======================|=============|=============|===========================|

|======|=======================|=============|=============|===========================|
| 6 |Notice of the State |April 22, |(1980) State |Replaced by "The Law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0 |Council,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
| |Its Approval and | |No. 94 |China on the Administra- |
| |Transmission of a | | |tion of Citizens Entering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or Leaving the Country" |
| |the Ministry of | | |and "The Law of the Peo- |
| |Foreign Trade, the | | |ple's Republic of China |
| |Ministry of Public | |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
| |Security, and the | | |Foreigners Entering or |
| |Ministry of Foreign | | |Leaving the Country", |
| |Affairs Requesting In- | | |adopted by the 13th Ses- |
| |structions on the Revi-| | |sion of the Standing |
| |sion of Authority to | | |Committee of the 6th Na- |
| |Examine and Approve | | |tional People's Congress |
| |invitation to Foreign | | |on November 22, 1985, |
| |Businessmen to Come | | |and also by "Rules for |
| |to China | | |the Implementation of |
| | | | |the Law of the People's |
| | | |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
| | | | |Administration of Citi- |
| | | | |zens Entering or Leaving |
| | | | |the Country" and "Rules |
| | | |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
| | | | |the Law of the People's |
| | | | |Republic of China on the |
| | | | |Administration of For- |
| | | | |eigners Entering or Leav- |
| | | | |ing the Country", ap- |
| | | | |proved by the State |
| | | | |Council in December, |
| | | | |1986, and promulgated |
| | | | |by the Ministry of Public |
| | | | |Security and other |
| | | | |Ministries |
|======|=======================|=============|=============|===========================|

|======|=======================|=============|=============|===========================|
| 7 |Notice of the State |October 4, |(1980)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0 |Ministry of |"A Report Requesting In- |
| |Its Approval of a | |Foreign |structions on problems |
| |Reports Submitted by | |Economic |Concerning the Re- |
| |the Ministry of | |Relations |adjustment of the Policy |
| |Foreign Economic | |No. 077 |for Accepting Interna- |
| |Relations, the Min- | | |tional Disaster Relief", |
| |istry of Civil Affairs,| |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
| |and the Ministry of | | |Civil Affairs, the Ministry|
| |Foreign Affairs Re- | | |of Foreign Economic |
| |questing Instructions | | |Relations and Trade, and |
| |on the Acceptance of | |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
| |Aids Given by the | | |Affairs on June 9, 1987 |
| |United Nations | | | |
| |Disaster Relief Ad- | | | |
| |ministration | | | |
|------|-----------------------|-------------|-------------|---------------------------|
| 8 |Notice of the State |May 15, |(1981)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1 |Council,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
| |the Solution to the | |No. 84 |State Council Concern- |
| |Problems of Heavy | | |ing the Transmission of a |
| |Losses in the Export | | |Report Submitted by the |
| |of Trueran and of | | |Ministry of Foreign |
| |Processing Supplied | | |Economic Relations and |
| |Materials | | |Trade Requesting In- |
| | | | |structions on Seizing Ad- |
| | | | |vantageous Changes to |
| | | | |Develop Such Opera- |
| | | | |tional Businesses as Pro- |
| | | | |cessing Supplied Ma- |
| | | | |terials and Assembling |
| | | | |Supplied Parts", pro- |
| |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80 (1987) of the State |
| | | | |Council on December 23, |
| | | | |1987 |
|======|=======================|=============|=============|===========================|

|======|=======================|=============|=============|===========================|
| 9 |Notice of the General |May 21, |(1983)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3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38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Problems of Buying | | |Transmission of a Report |
| |Airplane Tickets and | | |Submitted by the Min- |
| |of Safety Inspection in| | |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
| |the course of For- | | |and the Civil Aviation |
| |eigners' travel | | |Administration (of |
| | | | |China) Requesting In- |
| | | | |structions on Simplifying |
| | | | |the Procedures for Buy- |
| | | | |ing Airplane Tickets on |
| | | | |Domestic Airlines", pro- |
| |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133 (1985) of the |
| | | | |State Council on |
| | | | |November 25, 1985 |
|------|-----------------------|-------------|-------------|---------------------------|
| 10 |Notice of the General |May 26, |(1983)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Office of the State |1983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Council Concerning | |No. 41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Several Specific Pro- | | |Transmission of a Report |
| |blems relating to | | |Submitted by the |
| |"Decree of the State | | |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 |
| |Council Concerning | | |ty and the Civil Aviation |
| | | | |Administration (of |
| |the Strengthening of | | |China) Requesting In- |
| |Measures Against | | |structions on Simplifying |
| |High-jacking and for | | |the Procedures for Buy- |
| |Safety" | | |ing Airplane Tickets on |
| | | | |Domestic Airlines", pro- |
| |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 | | |No. 133 (1985) of the |
| | | | |State Council on Novem- |
| | | | |ber 25, 1985 |
|======|=======================|=============|=============|===========================|

|======|=======================|=============|=============|===========================|
| 11 |Notice of the State |August 5, |(1983)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Council Concerning |1983 |Council, |the State Council Con- |
| |Its Approval and | |No. 121 |cerning Its Approval and |
| |Transmission of a | | |Transmission of "Notice |
| |Report Submitted by | | | of the State Planning |
| |the Ministry of For- | | |Commission and of |
| |eign Economic Rela- | | |Other Departments on a |
| |tions and Trade on | | |Report Concerning the |
| |Problems Concerning | | |Expansion of the Expor- |
| |Vigorous Expansion | | |tation of Machinery and |
| |of Exportation of | | |Electrical products", pro- |
| |Machinery and Elec- | | |mulgated by Document |
| |trical Products | | |No. 128 (1985) of the |
| | | | |State Council on October |
| | | | |19, 1985 |
|------|-----------------------|-------------|-------------|---------------------------|
| 12 |Provisions Concern- |Promul- |(1984) State |Replaced by "Notice of |
| |ing the Standard of |gated by |Council, |the State Bureau of |
| |Expenses for Reciving |the General |No. 58 |Foreign Expert Affairs, |
| |Foreign Experts in |Office of |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
| |Culture and Edu- |the State | |and the State Science and |
| |cation |Council on | |Technology Commission |
| | |July 24, | |Concerning Revision of |
| | |1984 | |the Standard of Expenses |
| | | | |for Receiving Foreign Ex- |
| | | | |perts", promulgated by |
| | | | |Document No. 85 (1988) |
| | | | |of the State Bureau of |
| | | | |Foreign Expert Affairs on |
| | | | |April 9, 1988 |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物权制度设计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以葡萄牙民法为视角

              张礼洪 华东政法学院

  关键词: 物权制度;葡萄牙民法;澳门特别行政区民法;诚信价值观;物权变动
  内容提要: 葡萄牙法是大陆法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历史传统与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其民事法律制度也独具特色,对其他国家民事法律制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我国亦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参考葡萄牙民法,我国物权制度设计思维应以所有制归属为主线逐步转移到以考虑行为人主观是否善意为主线;淡化所有权归属,强化占有的法律保护;并应奉行合意主义为原则,交付主义为例外,登记只产生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的物权变动规则;在不动产物权交易中,应将不动产买卖分为预约合同和最终买卖合同两个阶段,并以公证的形式辅助建立良性的、以保护诚信为核心的不动产物权变动制度。申言之,我国民事立法目前最为核心和紧迫的任务实则为如何建立和维护诚信价值观。


一、前言
在大陆法系中,由于葡萄牙及其殖民地在历史传统和语言文化的独特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葡萄牙语区法律体系(主要包括葡萄牙、巴西、莫桑比克和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我国一向比较重视大陆法系中德国和法国的法律制度研究,而对葡萄牙法律制度的研究却比较缺乏。实际上,从现实和历史意义考察,研究葡萄牙区法律,特别是其民事法律制度对我国大陆有非常特殊的重大的意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作为中西方法律文化交流窗口和中国特别行政区的澳门的法律制度几乎全部承续了葡萄牙法律,而我国大陆民法和葡萄牙民法均属大陆法系,均以罗马法为基础,在法律制度建构和术语的使用方面都具有不可争议的相同性,这种共同的历史基础,使得中国民法学界可以通过学习澳门特区民法进而获取葡萄牙民法和欧洲大陆民法的先进制度和理论。中文和葡萄牙文同为澳门特区官方语言,这使得相对于德国民法、法国民法而言,通过学习葡萄牙民法而获取大陆法系民事法律制度的先进经验变得更为直接、便捷和有效。同时,葡萄牙民法体系的科学性和民法学研究水平也具有不可争议的先进性。
其二,先进的法律制度是否可以移植到中国需考虑其是否与中国历史文化背景相冲突,从法律移植角度考察,澳门特区实际上是葡萄牙语区(更广泛意义上说,是欧洲大陆法系)法律制度在中国的实验田,我们可以通过澳门特区这块试验田,检验来自于欧洲大陆的法律制度和理论是否与中华固有法律文化相符合,进而确定这些大陆法系的先进民事法律制度是否可以进一步在我国大陆有效地实施。从法律移植的有效性上看,对于我国大陆而言,没有任何一个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具备葡萄牙民法这样的现实上的可实验性和可检测性。
我国目前的民事法律制度还处于尚未完全成型的发展阶段。众所周知,我国还没有完成制定民法典的宏伟目标。目前我国的民法制度是一个以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为核心,众多民事单行法为主体,辅以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及案例指导制度的独特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只是初步成型,离健全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建立还差距很远。在笔者看来,就科学的民事法律制度的建立而言,当前最重要和最紧迫的是科学的民法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而非制定民法典。只有在成熟、先进的民法学体系的指导之下,才可能建立、健全科学的中国民事法律制度。[1]在中国民法发展的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学习先进和成熟的葡萄牙民法,特别是其先进的民法理论和体系,对中国科学民事法律制度的建立毫无疑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结合《葡萄牙民法典》的规定,对葡萄牙(同时也对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物权制度的一些特点和先进性做一简要分析,具体揭示葡萄牙民法对中国物权制度现代化的重大价值。[2]

二、中国物权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葡萄牙制度的主要借鉴价值
我国对一些重要的传统大陆法系民法的物权制度,如先占、添附、地上权、时效取得等缺乏相应的规定。我国学界已对引入这些制度的正当性多有讨论,毫无疑问,《葡萄牙民法典》和《澳门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以为引入我国大陆物权立法中欠缺的这些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但是这些问题不构成本文研究的对象,本文主要从物权体系设计和理论构建方面分析我国大陆现有的物权制度存在的重大缺陷,研究葡萄牙和澳门特区物权制度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提供的借鉴价值。
我国大陆目前的物权制度在体系设计和指导观念上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强调以所有制形式不同来设计物权制度;第二,突出强调所有权的归属,忽视占有的法律保护;第三,对物权无因性理论存在模糊认识,在物权变动中过分强调动产交付主义和不动产登记,忽视合意主义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葡萄牙和澳门地区的相关物权规定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极具借鉴价值,[3]可以遵循如下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物权制度的设计思维应以考虑行为人主观是否善意为主线
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大陆物权制度一贯坚持所有制的不同,将所有权分为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私人所有权,尤其强调对国家所有权的保护。在我国大陆,国家所有权的特殊保护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属国家所有权的财产所产生的利益归国家所有,但是如果国家财产造成了他人损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均由受害人自行承担。在大多数情况下,国家作为法律主体不因其为所有权人而对归其所有的财产造成的损失给予赔偿。比如,国有动植物资源造成他人损害国家从未给予赔偿,我国大陆的土地、水、海域等自然资源造成他人损害,如果作为使用这些自然资源的使用人有过失则由这些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如果他们没有过失,尽管这些自然资源为国家所有,但是国家作为法律主体不会由于其为所有权人而承担赔偿责任。[4]
第二,我国大陆并未规定先占制度,根据《物权法》第113条、《民法通则》第79条和《民事诉讼法》第175条的规定,一切无主物(包括无人认领的遗失物)或者无人继承的财产均归国家所有。在立法上,除国家以外的其他任何法律主体均不可以取得这些财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并非如此。国家从未主张垃圾为其所有,而是私人实行垃圾先占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抛弃物也实行先占制度。而且,即便国家取得了这些无主财产的所有权,对无主财产造成他人的损害,不因为其为所有权人而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国有资源的物权变动较为简便,无需登记。与集体所有和私人所有的不动产不同,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国有自然资源的物权变动无需登记也可以发生效力(《物权法》第9条)。
第四,在刑事制度上,对国家财产给予特别保护。我国《刑法》第270条规定了非法侵占罪。根据该规定,所谓非法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值得关注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如果被侵占的国家财产或者国有控股的企业的财产,该侵占罪较易被认定,刑罚也较重。著名的许霆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该案表明个人由于取款机故障侵占国有银行财物数额巨大将被认定为侵占罪并被处以刑罚。[5]然而,在多次发生的国有银行收取了储户的存款,不慎造成该存款丢失(如由于网上银行安全系统出故障)或者少存钱款的情况下,国有银行或国有银行的负责人从未承担过刑事责任。
第五,较集体和私人财产而言,对国有财产的处分(无论是债权处分还是物权处分)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我国大陆法律限制企业国有资产的转让,我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中规定了相关内容。国有资产特殊保护还体现在公司法中。1993年颁布,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在第一章第三节专门规定了一人公司,规定一人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为10万元而且必须一次缴足,在公司登记文件应明确记载为一人公司,特别规定其股东应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有财产,否则应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但是,在国有独资公司中,尽管国家为唯一股东,但是不适用这些有关一人公司规定。而且立法者专门在《公司法》第一章第四节另行专门对国有独资公司给以特别保护,明确国有独资公司不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再比如,根据《土地管理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涉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与其他财产不同,国有土地所有权不得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必须依照法定程序进行,必须订立书面合同,而且土地使用权在登记时才设立。
第六,我国大陆物权制度侧重保护公有制所有权(包括国有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还清楚地表现在《物权法》对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体系设计上。《物权法》规定了四类用益物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这四类用益物权中,前三类是涉及国有或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使用,并且如果欲设立地役权的土地上已经设立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建设用地使用权,地役权的设立应经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建设用地使用权同意,而且必须与后两者一起转让和抵押(《物权法》第162-第168条)。需要指出的是,在司法实践中,地役权使用极少,往往被征收、征用或者相邻关系替代。在用益物权制度设计上没有采用传统民法的用益权概念、使用权或者居住权制度,由于实行物权法定原则,我国的物权制度几乎没有给私人不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留下任何空间。此外,《物权法》第184条规定不得在土地所有权、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上设立抵押权。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陆的物权制度基本上是围绕公有制的所有权保护和利用来设计的,没有也不可能对日渐增长的私人所有权及其利用给予如同国有所有权的同等保护。可以说,中国目前的以保护公有制所有权为核心设计的物权制度亟需转型。毫无疑问,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财产有其特殊之处,在某些方面应当给以特殊保护,但是在物权法制度的总体设计上,应当??弃以所有制归属设立物权制度的落后设计方式,而改用根据物权利害关系人对物权取得、处分或者对物的占有是否为善意来设计物权制度。
承续罗马法以来的大陆法系传统,葡萄牙和澳门特区民法没有对所有权是否为公有来设计物权制度而是充分考虑了物权取得或者处分人的主观善意来区别对待物权利害关系人。这一先进物权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
第一,将占有分为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葡萄牙民法典》第1258条,《澳门民法典》第1182条),有依据的占有推定为善意占有,而无依据的占有推定为恶意占有(《葡萄牙民法典》第1260条,《澳门民法典》第1184条)。在葡萄牙民法和澳门特区民法中,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的分类将产生如下不同的效力:
(1)在占有物毁损的情况下,善意占有人只在有过失时才对物的毁损或灭失承担赔偿责任,而恶意占有人除非可以证明即使该物为正当权利人占有也会灭失或毁损,否则均应承担赔偿责任,无论其是否有过错(《葡萄牙民法典》1269条,《澳门民法典》第1194条)。此时,恶意占有人承担的是源自罗马法的对物的看管责任,其责任程度要远甚于善意占有人。
(2)根据孳息占有人是否为善意,孳息的取得规则也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如果不知晓占有孳息会侵害他人权利,善意占有人所获得的天然孳息和在此之前获得的法定孳息均属善意占有人;一旦知道对孳息的占有侵害他人权利后,尽管善意开始丧失,但是,如果还存在有待收取的天然孳息,权利人还是要赔偿善意占有人因耕种、种子和原材料开支和生产开支,只要此类开支的金额不超过尚待收取的孳息的价值,此外,善意占有人在收取孳息前,在善意状态还存在的情况下将孳息转让给了他人,该转让不会受到影响,但是,从该转让中取得的利益在扣除上述生产费用开支后的部分应归权利人所有(《葡萄牙民法典》第1279条,《澳门民法典》第1195条);恶意占有人如果在占有终止之前取得了孳息,应当在扣除其为获取该孳息付出的生产费用后将孳息还给权利人,但是该孳息的价值应当按照一个谨慎的所有人所能获取的孳息价值来计算(《葡萄牙民法典》第1280条,《澳门民法典》第1196条)。
(3)尽管不分善意或者恶意,占有人均可以要求取回对占有物所做的必要和有益改善(《葡萄牙民法典》第1273条第1款,《澳门民法典》第1198条第1款),但是,对于奢侈改善,只要不会损害占有物,善意占有人有权取回奢侈改善物,而恶意占有人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取回奢侈改善物(《葡萄牙民法典》第1275条,《澳门民法典》第1200条)。这些规定都直接来源于罗马法。[6]相比较而言,我国现有民事制度中没有根据善意占有还是恶意占有来区分是否可以取回奢侈改善物,而是在房产租赁的司法解释中做了非常含糊的规定,根本没有从理论上通过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的区分来考察奢侈改善物是否应当取回。[7]
(4)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对取得时效的影响。尽管《葡萄牙民法典》和《澳门民法典》均规定无论善意还是恶意,占有人均可时效取得动产和不动产。但是,根据这两部民法典的规定(《葡萄牙民法典》第1294条-1296条,《澳门民法典》第1219条-1221条)在不动产时效取得中,如有依据并且进行了登记,善意占有人自登记之日起占有持续10年将取得该不动产,而恶意占有人的取得时效为15年;如果没有依据,而只是登记了不动产时,善意占有的取得时效为自登记之日起持续占有5年,恶意占有的取得时效为10年;如果没有对不动产进行登记,善意占有人的取得时效为持续占有15年,而恶意占有的取得时效为持续占有20年。对于需经登记才可实行善意占有人的动产,在占有人已经登记的情况下,善意占有人的取得时效为持续占有2年,而恶意占有人却为持续占有4年;如果占有人没有登记,则不分善意和恶意,持续占有10年将取得该动产;对于不需要登记的动产,如果有依据并且是善意,取得时效为持续占有3年,否则其他任何情况下取得时效均为6年。
第二,在先占取得和对先占物造成的损害赔偿制度设计中,根据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善意而区别对待。《葡萄牙民法典》第1320条规定:“在设有人工管理的特定围栏内生活的野生动物,投往属另一主人的围栏内生活时,如无法辨认,即归该人所有;如能辨认,动物之原主人得在不引致该人遭受损害之情况下将该动物取回。然而,如证明该动物系被有关围栏主人以诱骗方式或设计引入,则该人有义务将动物交还予原主人,不能交还时,则须支付相当于该等动物本身价值之三倍金额。”而且,在埋藏物发现取得中,如果明知何人为物主之情况下将发现物全部或部分据为己有,或对隐藏或埋藏发现物的所有权人隐瞒有关发现一事,则发现人不得和土地所有权人各分享埋藏物一半的价值(《葡萄牙民法典》第1324条、《澳门民法典》第1248条)。
第三,在承续罗马法传统的基础上,葡萄牙和澳门民法吸收了现代民法的先进经验,对添附物和加工物归属的确定上,根据添附人是否为善意来确定添附物的归属以及不同的责任。
在动产善意添附的情况下,两物不能分离,或两物虽可分离,但将导致其中某一部分受损时,则合成物或混合物归于拥有具较大价值的物的物主所有,但该物主须对另一物的物主作出损害赔偿或交付等值的物(《葡萄牙民法典》第1333条、《澳门民法典》第1252条)。如果动产添附人是恶意,且他人的物可在不受损之情况下被分离,则应将其返还物主,且该物主尚有权就所受的损害获得赔偿。然而,如他人的物非受损则不能分离,且其物主不愿意取得合成物或混合物及支付按不当得利规则计得之价额支付给附合或混合行为的人,则此人应向该物主返还其物的价额及作出损害赔偿(《葡萄牙民法典》第1334条、《澳门民法典》第1253条)。
在善意加工中,如果加工物不能回复原状,或必须失去因加工而产生的价值方能回复原状,则该加工物归加工人所有;然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如因加工而产生的价值不超过原材料之价值,则材料之物主有权选择取得加工物或选择按如下规定要求赔偿。无论如何,取得加工物的人均应赔偿另一方归其所有的价值(《葡萄牙民法典》第1333条、《澳门民法典》第1252条);如果是恶意加工,则应将加工物按其所处的状况返还其物主,并对该物主作出损害赔偿;如因加工而增加的价值不超过原物价值的三分之一,则物主无须对加工人作出赔偿;如增加的价值超过三分之一,则物主应偿付超出该三分之一数值的价额。如被加工物的物主选择就其物的价额及其遭受的损害收取赔偿,而不欲取得该物,则加工人必须取得加工物(《葡萄牙民法典》第1337条、《澳门民法典》第1256条)。
善意在他人土地上建造建筑物,如果所造建筑物价值超过土地价值,善意建筑人可以向土地所有权人支付土地价款后取得建筑物所有权。如果善意建造人不愿意如此,采取如下规则:a)如所增加的价值等于或低于土地的原价值,则工作物归土地的主人所有,但该人有义务向作成工作物的人作出损害赔偿,其价额系按不当得利规则计算;b)如土地的主人就其土地与工作物之结合上存有过错,则上述的价额可按该过错之程度而被提高至有关工作物在结合时所具的价值(《葡萄牙民法典》第1340条、《澳门民法典》第1259条)。恶意在他人土地上作成工作物者,土地的主人有权要求作成工作的人负担费用,将工作物拆除及恢复土地的原状,或有权选择通过支付按不当得利规则计得的价额而取得工作物(《葡萄牙民法典》第1341条、《澳门民法典》1260条)。
此外,针对以非属自己的材料在他人土地上作成的工作物和建筑物伸延至他人土地的情况,《葡萄牙民法典》第1342条和第1343条(即《澳门民法典》第1261条和第1263条)根据行为人的恶意和善意做了区别对待。根据这些条款,利用他人材料在他人土地上形成工作物,而且材料的所有权人没有过错,则土地所有权人取得该材料,但需向材料所有权人和结合行为的人赔偿他们受到的损失,但是,如果结合行为出于恶意,则该行为人对材料所有权人的赔偿负连带责任而且在该赔偿额超过有关工作物对土地带来的增值价值时,就有关差额向土地所有权人承担赔偿责任。
  我国大陆民法中对土地建造添附物的归属的问题也给予了规定。《物权法》第142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所有权属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但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但是该规定没有考虑建设物和土地添附的情况,更没有根据添附人是否为善意而给予区别对待,而是一刀切地进行规定,没有考察传统民法的不动产人工添附的情况,与葡萄牙和澳门特区民法的规定相比,科学性和合理性相去甚远。根据物权利害关系人的主观善意来设立物权制度和提供物权冲突的解决方案是现代物权制度设计的主导潮流,这样才可以真正实行对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给以平等保护,中国物权立法和研究者也应当如同葡萄牙和澳门特区民法制定者一样采取这样的思维。
(二)强化占有的法律保护
在大陆法系物权法的历史发展中,尽管有关所有权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四个权能的理论成型于中世纪,所有权制度一直占据核心地位。产生于罗马法中的私人所有权绝对理念一度统领各国物权制度。众所周知,在晚近的物权法发展中,所有权绝对已经让位于所有权的社会化,出现了所有权从归属到利用的历史趋势。我国大陆民法对此趋势早有觉察和研究,创设了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制度。但是,如上文所述,与法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相比较,我国物权制度中维护国家所有权至上的主导思想仍然非常顽固。现有的用益物权制度仅仅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地役权,因土地为国家或者集体所有,因此用益物权制度大多是针对国家或者集体财产而设立,几乎没有建立以私人所有权为基础的用益物权,仅有涉及私人所有权利用的地役权,也由于在我国大陆采用征用征收制度的成本较低而且产生对私人所有权直接剥夺的效果,而被征用征收制度取代。在社会生活中,原本可以存在于不同私人所有人不动产之间的地役权也被相邻关系所取代。总之一句话,就私人所有权而言,所有权从归属到利用的现代化转型几乎还没有起步。私人所有权的保护,还只是停留在归属的确定上。改变这种现状的出路就是,仿效法制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淡化所有权归属,强化占有的保护,把物权制度的设计原点从所有权转移到占有。在这方面,葡萄牙和澳门特区民法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和成功的经验。
实际上,从物权理论上讲,从所有权归属认定到占有保护是任何一项法律制度可操作性的必然要求。所有权物权保护以所有权归属认定为基础,而所有权归属认定主要是所有权来源的证明问题。但是,从举证责任上讲,物的所有权主张者必须要证明其所有权来源正当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如为生产制造、添附、先占等原始取得,在诉讼上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所有权主张者必须说明他如何在不侵犯他人所有权的前提下,取得原材料并制造这些物的,添附是如何发生、是先于其他人而占有无主物等;在非原始取得的情况下,现有所有权人不仅要证明其继受取得的所有权的正当性,在诉讼上还必须证明其作为上家的所有出让人的所有权取得也是正当的,直到最初的所有权取得人为止,而且最终还须证明该物的最初原始取得人的所有权取得也是正当的。从实际操作而言,这种“魔鬼论证义务”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做到的。为此,由于诉讼举证的巨大困难和所有权权源证明的不可操作性,所有权归属认定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原则性的推定,即除非有相反证据(一般是发生在在占有之前物已经登记所有权的情况下,如不动产和已经登记的动产等,或者依据证人或其他证据可以证明现有动产占有人非侵占原来属于他人的动产),占有人推定为该物所有权人。所谓的“在当事人均有同等权利的情况下,占有者处于较有利的地位”的法谚,说的也正是此理。自罗马古典法以来,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均出于解决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占有作为所有权外象的观念,并且为了维护所有权稳定和清晰,又辅之以占有时效取得制度,将占有时效取得认定为原始取得,这样一来,占有取代最初的所有权归属认定在物权制度中占据核心地位,占有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所有权的表象”。[8]
在罗马私法发展史中,罗马法中的裁判官法对所有权的认定就是根据占有,而对市民法所有权的认定才是根据权源,准确地说,取决于是否采用法定的要式交易形式。通过采取占有取得时效制度,罗马法裁判官法对占有的保护取代了市民法所有权认定。[9]以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和意大利民法典为代表的现代各国民法典承续了这一罗马法传统,明确规定动产占有人推定为所有权人,因采用这一“动产占有人推定为所有人”的规则并且规定占有时效取得制度,占有作为“所有权的表象”自然而然地在大陆法系的现代所有权制度取得了最为核心的地位。
我国大陆对占有理论的研究欠缺深入,一味强调所有权保护。[10]在《物权法》的总则编中,立法者专门规定了第三章“物权保护”,规定了返还原物请求权,排除妨害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是,对占有保护几乎没有给予重视。《物权法》关于占有的规定仅有第241条到245条单薄的五条,而且放在物权法的除了附则以外的最后一章。这五条规定没有一条是关于占有效力的规定,完全没有确立占有推定为所有的规则,对占有取得能力、占有取得和丧失没有任何规定。相反所规定的内容不仅空洞,而且缺乏科学性,经不起推敲,如,按照《物权法》第242条的规定,善意占有人因过错造成物损害的,不应承担赔偿责任;按照《物权法》第244条,即便因善意占有人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物灭失,并且赔偿金或者保险金不足弥补权利人损失时,善意占有人也不应赔偿;按照《物权法》第243条规定,物的权利人不必向恶意占有人支付后者为维护物支付的必要费用。这些规定均明显有悖法理。尽管《物权法》第245条也规定了占有恢复请求权的除斥期间为一年,但是没有规定排除妨害占有保护请求权也为一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位于“物权保护”章节下的《物权法》第34条规定:“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该条款明显反映出立法者没有考虑占有保护和所有权保护之不同,将二者混为一谈。正确的规定是否应当是:“无权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有权占有人可以要求恢复占有\法理依据就是:权利人请求返还原物权是针对所有权归属提前的,而不直接针对占有人。此外,如果不区分占有保护和所有权保护,将《物权法》第34条和第245条结合起来考察,有可能会得出所有权人的原物返还请求权将在占有被侵夺一年后时效消灭的荒唐结论。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确立“动产占有人推定为所有人”的基本占有保护原则,导致出现大量国家机关任意侵犯私权的案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造成国家机关可以随意扣押私人财物,如果被扣押人不能出具其取得该物所有权的依据,将直接被认为为非法财产,甚至将其没收。2008年上海发生的著名的杨佳袭警杀人案的起因就在于警察没有认识到“占有推定为所有”的法律规则的存在。[11]目前,我国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动产占有人推定为所有人”尤为急迫。
《葡萄牙民法典》和《澳门民法典》区别所有权保护和占有保护,将物权保护的核心建立在占有保护之上,反映了现代物权法发展的时代潮流。《葡萄牙民法典》第三卷所有权(从第1251条至1575条)(《澳门民法典》第1175条到1460条),共286个条款,分为五编:分别为占有编、所有权编、用益权、使用权和居住权编、地上权编和地役权编。除了所有权编因规定一般规定、所有权取得方式、不动产所有权、共有和分层所有权而占用了148个条款外,就单个物权制度的规定而言,占有编占用了最大的篇幅,而且在《澳门民法典》所有权卷中,第一编规定了占有,达51个条款之多,共分为一般规定、占有性质、占有的取得和丧失、占有的效力、占有保护和占有时效取得等六章。葡萄牙和澳门民法典强化占有的保护反映在如下方面:
第一,旗帜鲜明地确立了占有者推定为所有权人的基本原则。《葡萄牙民法典》第1268条(《澳门民法典》第1193条)第1款规定:“推定占有人拥有本权,但由于存在有利于他人的推定并且该推定所依据的登记在占有开始之前已经完成者除外”。必须指出的是,占有人推定为所有人这一规则不论是动产还是不动产均适用,这主要是因为,葡萄牙和澳门特区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和《意大利民法典》一样采取物权变更合意主义,没有要求不动产的所有权变更必须以登记为生效要件。
第二,根据性质不同确定占有的效力。在占有物毁损、孳息取得、时效取得期间等方面,葡萄牙和澳门民法对恶意占有和善意占有的效力做了区别,上文对此已有论述。除了善意和恶意区分外,承续罗马法传统,澳门民法典还将占有性质分为有依据占有(即大陆民法所称有权占有)、和平占有和公然占有,它们的效力各不相同。有权占有推定为善意占有,而无权占有推定为恶意占有,强暴占有为恶意占有,无论是否有依据而占有(《葡萄牙民法典》第1260条,《澳门民法典》第1184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权占有的认定只从占有人取得本权的外在形式是否可以让人相信其取得本权来判断,不考虑本权转让实际上是否有效而且在证明责任上,要求有权占有人负有举证责任,有权占有不采用推定,而且如果有关依据在形式上存在瑕疵,不可以通过人证来证明(《葡萄牙民法典》第1259条,《澳门民法典》第1183条)。这一规定科学地继承了有权占有的认定的研究成果,适用有权占有的形式审查主义,非常清晰地解决了诉讼中有权占有的认定问题。罗马法传统中要求可以适用取得时效的占有必须为和平、持续、非容假和不隐瞒(即公然)。对于占有的持续性,《葡萄牙民法典》第1257条规定一人占有开始后,推定为持续占有,占有通过行使本权的行为持续而且在可以持续的期间内推定持续(《澳门民法典》第1181条)。
第三,葡萄牙和澳门民法典规定了一系列完整的占有保护体系。承续来源于罗马法的裁判官占有保护令状制度,葡萄牙和澳门特区民法典系统规定了占有人可以享有的法律保护,占有人有权要求排除妨害和恐吓,并认定占有具有对世性,在占有被妨害或被侵夺时,占有人还可以要求赔偿恢复占有所付出的损失(《葡萄牙民法典》第1284条,《澳门民法典》第1209条)。此外,任何共同占有人可以就共同占有物受到的任何侵夺或者妨害提出占有保护之诉(《葡萄牙民法典》第1286条,《澳门民法典》第1211条)。

广东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

广东省人大常委会


广东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

  (2005年12月2日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50号)


  《广东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5年12月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12月2日


  第一条 为保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各类企业和企业经营者。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企业经营者,是指法定代表人、总经理、依法行使企业经营管理职权并承担经营管理责任的董事,以及非法人企业的厂长、经理等主要负责人。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组织、协调做好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依法制止侵害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五条 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依法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预。


  第六条 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依法制定的企业章程,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依法纳税,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职工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鼓励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支持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第七条 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应当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加强劳动保护,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省建立由省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省总工会、省企业联合会组成的省级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省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组织、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各方应当对劳动争议的预防、集体劳动争议和劳动关系突发事件的处理等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促进职工与企业、企业经营者之间的和谐与合作。


  第九条 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应当依法维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反映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建议和要求,引导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守法经营,为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提供服务。


  第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有权举报侵害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十一条 有关国家机关制定涉及企业和企业经营者重大权益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以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应当听取企业联合会或者相关协会、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意见、建议。


  第十二条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或者增加企业和企业经营者义务的决定。


  第十三条 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对企业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尊重和维护企业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支持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第十四条 产品出口受到国外反倾销、反补贴或者保障措施调查并被提起诉讼的,企业有权请求相关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组织协调应诉工作。


  第十五条 行政机关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个人或者企业到本地区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服务,不得限制其他地区的商品进入本地区市场,不得进行部门保护、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妨碍公平竞争。


  第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下列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侵害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没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未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要求接受考核、评比、评优、达标、升级、排序等活动;


  (二)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要求接受指定培训;


  (三)强迫征订报刊,强迫购买指定产品、接受指定服务;


  (四)强迫提供赞助或者捐献,强迫参加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会团体;


  (五)要求无偿或者廉价提供劳务以及无偿占用企业财物等;


  (六)干扰企业自主聘用职工;


  (七)其他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或者侵害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十七条 行政机关的执法监督检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业有权予以拒绝:


  (一)执法人员少于两人的;


  (二)不出示有效执法证件的;


  (三)不出示执法监督检查文书的;


  (四)没有明确的执法监督检查事项的;


  (五)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的。


  前款规定的执法监督检查文书应当列明检查依据、内容、时限、检查人员及其负责人,并加盖行政机关印章。


  行政机关对企业进行执法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企业财物,不得谋取其他利益。


  第十八条 行政机关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进行检查、检验、检测,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


  行政机关依法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进行检查、检验、检测需要抽取样品的,不得超过技术标准、标准规范要求的数量。抽取贵重样品的,行政机关应当在检验、检测后五日内返还原物;不能返还的,应当依法给予相当于原物价值的补偿。


  第十九条 企业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向行政机关申请办理有关生产经营事项的,受理机关应当在规定期限内予以办理,不得拖延。


  第二十条 行政机关不得有下列侵害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违法罚款、收费,或者罚款、收费不出具法定部门统一制发的票据;


  (二)违法没收财物,或者没收财物不出具法定部门统一制发的没收财物单据;


  (三)违法责令停产停业,或者无法定事由限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违法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执照;


  (五)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一条 行政、司法机关对企业的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


  企业提供的资产担保可以满足执行的,行政、司法机关不得查封、扣押、冻结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财物,但涉案的除外。


  行政、司法机关不得违法查封、扣押企业账册、企业印章。


  行政、司法机关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应当向企业开具法定票据、清单,妥善保管扣留财物,不得擅自使用或者处分;对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强制措施时限的,行政、司法机关应当及时作出处理。


  第二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执法检查的协调工作,对企业的执法监督检查可以一并完成的,应当组织有关行政机关实施合并或者联合检查;对法定检查、检验、检测机构依法作出的检查、检验、检测结果,有关行政机关应当直接采用,不得重复检查、检验、检测,对重复检查、检验、检测的,企业有权予以拒绝;行政机关应当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的决定,以及执法监督检查的有关情况向其他有关行政机关通报。


  第二十三条 行政机关依法对产品进行检查、检验、检测,对企业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以及执法监督检查等行为,应当将有关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有关人员签字后存入档案。企业可以查阅上述档案资料。


  第二十四条 行政机关对侵害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行为的举报、投诉,应当在六十日内核实、处理,并书面答复举报人、投诉人。匿名举报、投诉的除外。


  企业联合会或者相关协会有权向有关行政机关反映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要求,提出维护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批评、建议,有关行政机关应当在六十日内处理并书面答复。


  第二十五条 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企业有权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行政机关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十条第一项规定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退还非法收取的费用。


  行政、司法机关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给企业和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给予赔偿。


  第二十六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实施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强制措施、行政收费、执法监督检查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索取、收受企业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截留、挪用、私分有关费用的,依法予以追缴。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 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